南方日報訊 (記者/劉懷宇 通訊員/盧紹琨 羅堅)為了滅蚊防控登革熱疫情,最近廣州水務系統向水體投放了一些食蚊魚滅蚊。對此有質疑稱投放外來物種滅蚊可能會造成生態影響。10月15日,廣州市水務局表示,本次投放食蚊魚主要是根據防控登革熱疫情的嚴峻形勢和分佈範圍,選擇部分湖泊、水塘等適量投放,通過食蚊魚攝食水體中的伊蚊幼蟲孑孓,是防蚊滅蚊的方法之一。該局稱,食蚊魚在廣州及珠三角地區成為“定居者”已數十年,迄今為止尚未觀察到對生態所產生的負面影響。
  根據廣州市水務局此前發佈的信息,為配合全市統一開展的防蚊滅蚊專項行動,市水務系統採取了多項措施對供水、排水設施及沿河道兩岸進行防蚊滅蚊,併在河道沿岸還開展了投放食蚊魚的滅蚊工作。各區水務部門也在河涌等水域投放了大量食蚊魚。
  15日,有媒體報道稱,食蚊魚屬於外來入侵物種,有專家認為投放食蚊魚滅蚊可能會擠占本地生物生存空間,並帶來未知危害。
  對此,廣州市水務局表示,據相關專家的研究,食蚊魚為暖水性小型魚類,原產北美洲,1924年由菲律賓引進我國,在杭州西湖放養,後來其棲息地不斷擴大,目前已廣泛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區,在廣州及珠三角地區成為“定居者”已數十年。而這次投放於廣州相關水體中的食蚊魚,來源於廣州周邊地區,並非從國外引進,也就是說,食蚊魚對於廣州市的水體生態系統而言,是本來已經存在的,並非新的入侵物種。實際上,食蚊魚在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的河溝、湖泊、水塘中大量存在,近幾年來有不少龜鱉、熱帶魚養殖者收購野外捕撈的食蚊魚作為飼料魚。
  食蚊魚成年個體體長4-6cm,卵胎生,主要食物為水生的昆蟲幼蟲,當水溫適宜時,每條魚一晝夜可吞食蚊子幼體40—100只,最多能吞食200多只。利用食蚊魚滅蚊,能把蚊子幼蟲消滅在水體里,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孳生。
  廣州市水務局介紹,早在2006年,廣州也曾向公園等水體投放過食蚊魚來滅蚊,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,迄今為止尚未觀察到對生態所產生的負面影響。  (原標題:投放食蚊魚滅蚊影響生態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v88wvhh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